
1955年,全军都在忙着申报军衔,有人想往高了填,也有人谦逊低调,时任军事法院院长的陈奇涵,工工整整地写下了“中将”。
以陈奇涵的资历,填更高的完全说得过去,怎么往低了报?最后又获得了什么军衔?

军衔申报表需要个人自己填写,陈奇涵填了“中将”两个字,对此看得很开,革命已经取得成功,自己的地位高低根本就不算什么大事,最终的评定结果还要高一级,他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陈奇涵早年跟着孙中山干革命,后来进入黄埔军校当教官,在军校他想加入共产党,但有人看不上他,觉得他是旧军队出来的,不够“纯”,得再考验考验。
这下可把陈奇涵惹毛了,说自己要是入不了党,就回去种田,1925年2月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。
南昌起义后,陈奇涵返回故乡,带领乡亲们开展暴动。1933年,“左”倾主义占上风,到处抓人、整人,陈奇涵因不愿意随波逐流被盯上了,因为曾经请邓小平、毛泽覃吃了顿饭,也成了所谓的罪证。
1933年冬天,正在前线打仗的陈奇涵,突然被武装押送回去审查。他不仅被降职,《红星报》还给他扣上了“大贪污犯”的帽子,换成别人,可能早就心灰意冷了,陈奇涵意志坚定,扣帽子算什么大事?

1934年10月,陈奇涵带着这个“罪名”参加了长征,1935年8月21日,从毛儿盖出发,踏上了水草地。天气变化无常,雨雪说来就来,膝关节出了严重的问题,部队没多少吃的东西,他每天只能吃一点炒面,有时只能啃野菜。
陈奇涵咬着牙走了五天,好不容易走出了草地,又开始发严重的高烧。朱德听说陈奇涵“快不行了”,特地跑来看最后一面,经医生检查发现,原来是他肚子里全是蛔虫,把蛔虫打出来后,他的烧才退了些。
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,到了陕北,期待已久的光明终于出现了,毛主席亲自主持,撤销了对陈奇涵的错误处分。
抗战爆发后,陈奇涵负责守卫延安的东北方向,这个位置不好干,日本人要打,国民党顽固派也要防,他应付得游刃有余。有个国民党专员叫何绍南,特别喜欢找茬,有一天,这家伙跑来显摆:“奇涵兄,我是少将法官,你是什么衔级啊?”

表面上称兄道弟,实际上却来找优越感,陈奇涵深知对方来意,淡淡地说:“我在黄埔军校当教官的时候,胡宗南、陈诚还是学生呢。你说我该是什么衔级?”这话一出,对方蔫了,竟无话可说。
1939年,陈奇涵又兼任防空司令,有一次日本飞机来轰炸,他在窑洞里指挥防空,一颗炸弹就在窑洞前爆炸,眼看就要塌了。警卫员催着赶紧走,他坚持要指挥完,没办法的警卫员只得把他拖到背上就往外冲,刚跑出来没几秒,窑洞就塌了。
解放战争胜利后,陈奇涵回到故乡,听说他担任江西军区司令员后,很多老红军、烈士家属来找。他一个一个接待,从不摆架子,很多人反映当年“AB团”被错杀的问题,他也及时向毛主席汇报,最终让这些冤案得到了纠正。
1954年1月,中央要成立军事法庭,需要找个合适的人来当庭长,这个人要资历深、威望高、懂军法、还得廉明公正。毛主席想了想,亲自点名让陈奇涵上马,他带着几个人从零开始,翻译苏军的资料,结合我军的经验,一点一点把军事法庭建起来。

1955年9月,授衔名单公布,上将军衔实至名归。有人问,为什么不是当初自己写的中将?其实一路走来,他的功绩都摆在那里,虽然他自己看轻了这些,为人也低调谦逊,但组织和人民不会忘记。
参考资料:《军法上将!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》《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”——上将陈奇涵》
股票配资公司开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