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众所周知,国民党军有所谓的“五大主力”;而在这五支部队外,还有一些军/整编师的战斗力比较强,比如说黄百韬的第25军/整编第25师。
在不少战役战斗中,这支部队都比较难缠,而之所以如此自然跟该部的武器装备也有很大关系。
很多文章中都说第25军是“杂牌军”,那么既然都杂牌了,肯定兵员、武器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但实际上第25军所辖的三个师中,头号主力——第40师就是标准的中央军嫡系部队,源自税警总团改编。
另外的两个师中,第108师出自东北军,该师跟第40师很早就被列入第25军麾下,因此该军的建制主体是十分稳定的,也有利于军战斗力的发挥。当然,在这一过程中,第108师也逐渐中央军化。

第25军的另外一个师是出自川军的第148师,抗战胜利前后改隶。
所以第25军所辖各部的来源虽然复杂,但因为抗战过程中部分地方军中央军化的缘故;到抗战胜利时,该军已经算是正牌的中央军了。
而且第25军长期作为第三战区的主力,所得资源也不少。
抗战胜利后,国军接受100多万日军的投降,后者的武器装备自然也被收缴,并以这些日式武器换装了若干日械部队。
第25军就是当时整建制接装日械的主力部队之一,其步枪、轻重机枪、山野炮等尽皆换装日械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——迫击炮例外。
原因倒也简单,因为迫击炮并非日军装备体系的重点,而国军当时使用81/82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已然十分熟练,更便捷的60毫米口径迫击炮也已经配备到了越来越多的部队。

所以第25军在换装日械时,并没有撤编其原有的迫击炮,而且因为该军已分得大量六零炮,故而使得该军的迫击炮装备量相当可观。
据1946年1月初的第25军武器装备数统计,该军下属的三个师中,均各自配备84门迫击炮,全师总计配252门迫击炮。
在附记中,明确提到这84门迫击炮为配赋标准,其中轻迫击炮有54门。
这里所说的轻迫击炮指的就是60毫米口径迫击炮,当时有误记为日械之说,但显然不是日造;另外其他的迫击炮就是81/82毫米口径迫击炮。
至于每个师84门的标准,实际就是30门81/82毫米口径迫击炮、54门60毫米口径迫击炮。
而这一标准其实也是有说法的。
在1945年初国军整编军队时,拣选主力为三十四年甲种军编制,配备美械装备,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美械军。

既然有甲种军,那么自然也有乙种军,所谓乙种军实际就是国军现有装备基础上的调整加强。
乙种军所辖步兵师中对于迫击炮的装备标准,就是步兵营迫击炮排配2门82毫米迫击炮、步兵连配2门60毫米迫击炮;如此一个步兵营就有2门八二炮,6门六零炮。
一个步兵团另有迫击炮连,配4门八二炮;如此一个团总计配10门八二炮、18门六零炮。
一个师辖三个团,则为30门八二炮、54门六零炮,合计84门迫击炮。
因此,第25军当时配备迫击炮的标准就是按照乙种军来的。
当然,在1946年1月的统计中,第25军迫击炮的配备过于标准化,显然直接填了编制数,那么其装备实数真有这么多吗?
还真有,在另外一份统计中,该军有81/82毫米口径迫击炮93门(其中81毫米迫击炮6门、82毫米迫击炮87门),轻迫击炮162门。
如此,第25军的迫击炮完全可以满足上述的编制要求。

几个月后,第25军改为整编第25师,其拥有的迫击炮数还是如此;但因为步兵团数少了三个,所以理论上迫击炮的装备程度还会更集中(当然,也可能库存备用)。
由于整编第25师还有多达1000余具掷弹筒,极大地充实了该部的步兵连级火力;很可能在一些非步兵单位中,也配备有掷弹筒。
所以第25军/整编第25师的迫击炮、掷弹筒类火力是比较充沛的,这也是跟该部作战时比较难打的原因之一。
股票配资公司开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